大家好,我是黑白三国。
今天,就来聊聊演义里的事儿。
白帝城永安宫,气氛相当压抑。夷陵惨败的阴霾,沉甸甸地压在病榻之上。
刘备自知大限将至,将社稷与幼子郑重托付给诸葛亮与李严。他强撑精神,目光如炬,一一剖析蜀汉群臣优劣,何人可倚为柱石,何人需慎之又慎。
马谡,便是他明令点出的“不可大用”之人——“言过其实,终无大用”。此言凿凿,不容置疑。
然而,在这番详尽的托付之外,刘备对另一人的安排,却比较隐晦。但刘备的意思是让诸葛亮对此人不要“重用”。这里的“重用”,可是相当意味深长的。
诸葛亮当时未能全然领会其中三昧,终致后来蜀汉最后一位五虎上将提前落幕。此人,正是常山赵子龙!
托孤密语:对赵云的特殊安排
刘备在交代完军国重事、丞相权责后,目光越过诸葛亮,落在了忠心耿耿的老将赵云身上。他唤赵云近前,声音低沉而饱含情感:
“朕与卿于患难之中,相从到今,不想于此地分别。卿可想朕之故交,早晚看觑吾子,勿负朕言。”
这番话,情真意切,感念赵云自公孙瓒处便追随自己,辗转半生,不离不弃。然而,细细品味,“早晚看觑幼子”六字,绝非寻常的临终感慨。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任命,一份极其重要的托付——将刘禅的安全与日常监护之责,明确地交给了赵云。
这绝非让一位正值壮年、威震天下的名将去充当宫廷侍卫统领!刘备深谙赵云之勇冠三军,其用意,是希望这位功勋卓著、忠诚无二的老将,能从血雨腥风的前线退下来,在相对安稳的成都大后方,以他的威望、经验和对刘氏父子的深厚感情,守护蜀汉未来的根基——后主刘禅。
武神迟暮:岁月不饶人的残酷现实
刘备此意,绝非对赵云能力或忠诚的怀疑。其根源,在于一个无法逆转的残酷事实——英雄迟暮。
赵云追随刘备时,刘备尚在颠沛流离之中。至白帝托孤,刘备已是六十有三的垂暮老人。赵云与其年岁相仿,同样步入了人生的暮年。疆场厮杀,是年轻人的热血舞台。纵有万夫不当之勇,也难敌岁月侵蚀。筋骨不复当年强健,精力难以久持,反应亦不如巅峰时迅捷。
昔日长坂坡单骑救主、汉水河畔单骑匹马救黄忠的盖世神勇,终究会被岁月这把杀猪刀削弱。
刘备作为同样历经沧桑的君主,对此有着刻骨铭心的认识。他深知,让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将,再去承受北伐远征、与当世猛将(如张郃等)生死相搏的重压,无异于压榨其最后的生命烛火。
国宝镇都:赵云在成都的不可替代价值
刘备不让赵云再上前线“重用”,更深层的战略考量,在于赵云坐镇成都的象征意义与实际价值,远胜于其在战场上的冲锋陷阵。
彼时,关羽、张飞、马超、黄忠四大虎将已先后凋零。仅存的赵云,其存在本身,便是蜀汉军魂的象征,是凝聚军心、震慑四方的无价国宝。他在长坂坡、汉水创下的传奇战绩,早已传遍天下,在蜀军将士心中,他便是不灭的军神。
让这样一位“活着的传奇”安稳地留在成都,其意义非凡:
定海神针:足以安定后方人心,震慑潜在的宵小之徒。
护卫后主:以赵云之忠勇与资历,亲自“看觑”刘禅,是刘备能为儿子安排的最可靠屏障。
精神图腾:只要赵云在,蜀军的脊梁就在,那份源自先主的勇烈之气就不会消散。
北伐悲歌:诸葛亮的遗憾与赵云的宿命
可惜,诸葛亮当时未能完全参透刘备对赵云这番安排的深意与苦心。或许是对老将武勇的敬仰与信任,或许是对人才匮乏的焦虑,当第一次北伐前夕,年迈的赵云满腔热血,再三请缨,渴望为国再效犬马之劳时,诸葛亮还是心软地答应了。
凤鸣山一役,成了这位老英雄的悲壮绝唱。面对魏将夏侯楙的围困,老迈的赵云虽奋力冲杀,却终究不复当年之勇,陷入重围,力战难脱。若非援军及时赶到,后果不堪设想。此役如同最后一根稻草,彻底耗尽了这位老将残存的精力。
第二次北伐尚未开启,一代名将赵云,便带着未能马革裹尸的遗憾,在成都溘然长逝。
赵云本可如刘备所愿,在成都安享晚年。守护幼主的同时,成为蜀汉后方的定海神针,直至寿终正寝。诸葛亮的点头,虽成全了老将的拳拳报国之心,却也加速了其生命的流逝,更使蜀汉过早地失去了这尊象征勇武与忠诚的“镇国神像”。
结语
托孤之重,一字千钧。
刘备对马谡是看透其虚浮,断然警示;对赵云,则是体恤其年迈,深藏不忍。
他借“看觑幼子”四字,为浴血半生的老战友铺设了一条远离沙场、安享尊荣的归途。
这何尝不是刘备的用心良苦呢?
(本文主要参考《三国演义》)
诸位看官,在你看来,蜀汉五虎仅存的赵云这把国之利刃,是该藏锋于鞘,还是直至寸寸断裂?
欢迎评论区煮酒论英雄,友善交流!
#优质好文激励计划#
人人顺配资-人人顺配资官网-专业炒股配资咨询-配资炒股开户技巧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